明明它应该说的是陕西女首富周莹,如何搞大买卖。
可最后,还是变成了“一个女人和五个男人”的情感纠葛。
死去的前夫吴聘爱她。
隔壁二少爷沈星移非她不娶。
饱读诗书的赵白石为了她节操都不要。
家仆王世均为她奉献一生。
甚至就连只见过她几面的西域富商,也成为少奶奶的追求者。
而这部剧的评分还相对较高,其中有剧本和演员演技的原因,所以还能支撑的住,不会太崩。
但其他剧就没这么好运气了。
大部分都低分划过
而且大女主戏的特点与玛丽苏剧相似的还有
你可以夸女主多么强大,多么努力,但你不能一味地打击女配角来突出女主角的善良勇敢吧!
像《锦绣未央》
陷害李未央的,是一直嫉妒她的李常茹。
李常茹喜欢拓跋余。
但拓跋余喜欢李未央。
求爱未果,李常茹对李未央因爱成恨,甚至要杀了她,可最后却错手杀死了为李未央挡刀的拓跋余。
其他剧里也总有这样本来“优秀”却因为嫉妒女主而暗害女主的“恶毒女配”。
但
何必呢
这又何尝不是对大女主的一种讽刺呢?
需要依靠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对比才能凸显出大女主的高贵品质?
回头看看之前的《甄嬛传》,它之所以到今天还是国产「大女主」的经典。
就因为它写的不只是甄嬛。
还有其他命运各异的女性。
我们可以记住皇后被废时声泪俱下喊的那一句“臣妾做不到”。
也可以想起华妃被打入冷宫以后,心怀怨恨地说“贱人就是矫情”。
以及卑微恶毒的安陵容从善良到恶毒的一系列变化。
女主甄嬛在成长,在变化,她们也是,她们不是一个走剧情的工具人,她们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啊!
这些有个性的配角,都是大女主戏里精彩的部分。
她们要突出的,是女性的群像,是要讲各个不同背景下的女性怎么和命运做抗争。
只可惜,现在这部分的戏,已经越来越少了。
大女主,关注的不再是大部分的女性,而是慢慢变成了一朵白莲花的“史诗”……
说是写女性,但其实根本没有代表性。
最后,最让我们这些现代女性无法接受的,大概就是这些“大女主”虽然号称是独立女性,但专业技能实在太差,也没有办法在戏里看到她们的奋斗和成长。
所谓自强自立的一生,好像完全就是靠开挂。
《那年花开》讲的是商战。
我们想看的一个女子怎么在男人堆里做摸爬滚打做生意。
但是剧里把这一切都简化了,周莹因为破了一次卖假药的案就得到了图尔丹的爱慕,拿到西域的代理权。
沈星移无底线帮助过她不知道多少次。
这到底是你们的成长史?
还是男主们的奉献史呢?
这样的“大女主戏”我真的是不想看!
女权的真正意义,是平等。
对一个女性最好的尊重,就是把她当成一个平等、普通的个体来对待。
如果剧情非得强调优秀女性就要“天赋异禀”或者“天生丽质”,那对我们这些没有以上素质的普通女孩来说,这些打着女权旗号的「大女主」,难道不是另外一种歧视和不尊重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